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双相障碍 睡眠障碍 痴呆 应激障碍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焦虑症 强迫障碍强迫症
结直肠癌化疗相关的精神心理问题及其处理中国专家共识
结直肠癌作为消化系统重要的恶性肿瘤类型,全球发病率持续处于较高水平。化疗在其临床治疗方案中具有核心地位且贯穿治疗全程。患者在化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精神心理问题,可能影响生活质量和治疗预后。目前国内尚无结直肠癌化疗相关精神心理问题处理的共识。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广东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组织多学科专家通过系统检索和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经反复论证形成本指导性文件,阐述了相关问题的流行病学和危险因素,并从医患沟通、筛查评估、干预措施、医护支持与教育等方面提出36 条推荐意见,为深化对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期间的精神心理问题的理解、提高结直肠癌整合诊疗水平和加快我国心理社会肿瘤学的发展提供实践指导。
2025.09.15
4人浏览
糖尿病共患抑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糖尿病与抑郁共病现象在临床中较为常见,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双向关系。这种共病状态不仅加重疾病负担,增加治疗复杂性,还显著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预后。糖尿病与抑郁的共同病理机制可能涉及神经内分泌调节异常、慢性炎症反应及不良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目前临床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医务人员对该共病的认识不足,导致抑郁症状常被忽视或漏诊;学科之间缺乏有效协作,限制了综合管理的实施;且国内外均缺乏专门针对该共病的诊疗指南,导致临床实践中缺乏统一标准。为此,由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心身内分泌协作学组牵头,联合内分泌代谢、精神医学、神经科、心理学、心身医学及中医学等多领域专家,首次制定了《糖尿病共患抑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系统阐述了糖尿病共患抑郁的临床特点、病理机制、评估工具及干预策略,明确强调多学科协作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标准化的筛查与诊断路径,并给出了协作治疗的具体建议。共识的发布将为临床医生提供科学、可操作的诊疗指导,有助于提高共病的识别率与干预效率,促进糖尿病患者整体健康管理和预后改善。
2025.09.12
10人浏览
抑郁障碍的人际心理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人际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IPT)是一种限时且结构化的心理治疗,旨在通过改善人际功能来缓解抑郁症状。大量研究证据表明,IPT 在抑郁障碍患者中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患者脱落率较低。为规范IPT 在中国抑郁障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专家组采用改良德尔菲法制定了本共识。由24 位来自精神医学、心理治疗和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共识专家组,经系统性文献检索与证据整合后制定了本共识。共识确立了IPT 治疗抑郁障碍的基本原则、标准化治疗流程和目标人群,依据现有临床证据形成分级推荐意见,并讨论了IPT 的创新模式,旨在为中国临床心理工作者提供规范化操作指南,促进IPT 在中国的广泛采用和实践,优化抑郁障碍心理治疗资源的配置。
2025.08.27
3人浏览
麻醉综合疗法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中临床应用的专家共识
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 是一种常见的神经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障碍、刻板行为及兴趣狭隘为主要特征。当前缺乏针对核心症状的有效干预手段,麻醉相关神经调控手段近年来在ASD 治疗中的潜力逐步显现。为规范麻醉综合疗法在ASD 患儿中的临床应用,国内多学科专家基于临床实践与前沿研究,制定了本共识,内容涵盖适应证、禁忌证、治疗原则、干预流程及多学科协作机制,明确了以低浓度七氟烷吸入为基础的干预方案,并结合星状神经节阻滞、神经调控技术、行为康复训练及中医特色疗法,构建多模态综合治疗体系。共识的发布旨在推动麻醉综合疗法在ASD 干预中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应用。
2025.08.19
37人浏览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伴情绪问题中西医协同诊治方案的专家建议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往往伴随情绪问题或情绪障碍,这增加了诊疗的复杂性。西医(即现代医学)依据《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或《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ICD-11)的标准,对ADHD及其伴随的情绪问题(如焦虑、抑郁)进行诊断,并采用心理治疗或药物治疗;中医(即中国传统医学)则根据辨证分型(如心肝火旺证、痰火内扰证等),运用中药(如丹栀逍遥散、黄连温胆汤)及外治法(针灸、推拿)开展治疗。该文基于中西医协同理念,提出了ADHD伴情绪问题的诊治方案。该方案强调多学科评估,动态调整治疗方案,结合患儿年龄、病情及家庭需求,实现个体化干预。同时,方案涵盖轻度至重度情绪问题的分级治疗策略,并注重疗效评价、安全性监测及家庭社会支持,以此提升ADHD的整体疗效,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2025.08.11
40人浏览
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多学科诊断用药康复全程干预首都医科大学专家共识——临床发现篇
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给临床带来很大挑战,多学科协作在该领域非常重要。该共识由首都 医科大学肿瘤学系联合临床心理学系发起,汇集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组织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从临床发现、临床干预、临床管理3 个篇章,围绕13 个临床问题形成40 项共识意见,旨在为肿瘤学医务工作者提供有关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全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改善该类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其中,临床发现篇阐述了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的临床诊断要点,尤其是化疗和免疫治疗等药物引发精神心理障碍的发现,涵盖高风险人群、常见类型及评估方法,强调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早期识别与精准干预的重要性。
2025.08.06
43人浏览
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
老年期抑郁障碍是老年人中最为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其病因学、临床特征、评估诊断流程及治疗干预策略与成人抑郁症不尽相同,因此对规范化诊疗带来挑战。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老年精神医学学组专家在首版专家共识的基础上,结合文献检索及德尔菲法调研,形成老年期抑郁障碍诊疗专家共识(2025版)共识。该共识涵盖了定义、流行病学特征与风险因素、临床特征、多维评估与诊断、治疗原则和策略以及康复预防管理,希望为我国老年期抑郁障碍规范化诊疗提供指导。
2025.08.01
153人浏览
高压力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筛查基础项目专家共识
高压力职业人群面临突出的心理健康风险,然而,相应的心理健康筛查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为此,上海市医学会健康管理学专科分会心理健康管理学组,联合《健康体检与管理》杂志编委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与全国多学科专家研讨意见与建议,形成了本共识,内容涵盖目标定位、实施路径、核心测评维度、工具选择及伦理规范等,旨在针对职业人群建立标准化筛查方案,推动心理健康问题早识别与干预,降低职业倦怠及心身疾病风险,助力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质量与可及性。
2025.07.30
2人浏览
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多学科诊断用药康复全程干预首都医科大学专家共识——临床干预篇
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诊断及治疗的复杂性给临床带来很大挑战,多学科协作在该领域非常重要。该共识由首都医科大学肿瘤学系联合临床心理学系发起,汇集国内外循证医学研究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组织首都医科大学系统内多学科专家共同编写,从临床发现、临床干预、临床管理3 个篇章,围绕13 个临床问题形成40 项共识意见,旨在为肿瘤学医务工作者提供有关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全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改善该类患者的整体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其中,临床干预篇围绕肿瘤患者伴发精神心理障碍展开,系统介绍药物干预的分类与注意事项、心理干预的应用,以及中医药在改善症状、增效减毒方面的作用,强调多学科协作的综合干预模式。
2025.07.30
5人浏览
颅脑冲击伤后创伤后应激障碍综合防治专家共识
颅脑冲击伤( bTBI) 是爆炸冲击波导致的特殊颅脑损伤类型,其损伤机制区别于普通创伤性脑损伤,具有更加复杂的病理生理特征。创伤后应激障碍( PTSD) 是bTBI 后最为常见的心理应激反应,严重影响bTBI 预后。因此,针对bTBI 后PTSD 展开早期防治具有重要意义。该共识结合数十位国内神经外科、精神科、心理科专家临床经验和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系统探讨了bTBI 后PTSD 相关问题,形成专家共识,旨在为bTBI后PTSD 的临床防治提供指导。
2025.07.15
54人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