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叶型天疱疮(Pemphigus Foliaceus, PF)通常被认为比寻常型天疱疮(Pemphigus Vulgaris, PV)病情更轻,但部分研究报道其具有较高的复发率和死亡率。基于Ritux 1和Ritux 3试验结果,利妥昔单抗(Rituximab)已获批用于中重度PV患者的治疗。然而,由于Ritux 3试验中纳入的PF患者数量有限,利妥昔单抗尚未被批准用于PF。为评估利妥昔单抗在PF患者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本研究报告了接受该药物治疗的PF患者的长期转归。
特应性皮炎(AD)作为皮肤科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近年来,我国儿童AD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然而诊疗水平却参差不齐。在此背景下,《中国儿童特应性皮炎专病门诊建设及标准化病案管理专家共识(2025版)》应运而生,为提升儿童AD诊疗水平指明方向。
亮点速览: 寻常型天疱疮常见且严重,好发于口腔、头胸背,重者泛发,口腔黏膜多受累。典型皮损为水疱、大疱,易破成糜烂面。靠皮肤活检、免疫荧光及抗体检测诊断。不治疗死亡率高,早期诊断关键。过去用皮质类固醇等,现利妥昔单抗为中重度一线药物。
红蓝黄光治疗作为低强度光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皮肤科领域应用日益广泛。其通过光生物调节作用(Photobiomodulation,PBM)实现抗炎、抗菌、促进组织修复等效果,已被用于痤疮、雄激素性脱发、皮肤创面、带状疱疹等多种皮肤病的治疗。然而,此前我国在该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方面缺乏统一规范及推荐性方案。 为改善这一现状,中国康复医学会皮肤病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组织部分专家制定了《红蓝黄光治疗皮肤病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5版)》(以下简称《共识》)。《共识》系统规范了红蓝黄光治疗的各方面内容,为临床医生提供权威指导。本文将对其进
这项研究聚焦于对治疗有反应的银屑病患者,旨在深入探究停用不同生物制剂后的复发时间。研究团队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的分析,系统地比较了多种生物制剂停药后的复发差异,并构建出预测复发时间的模型。这不仅填补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空白,更为临床医生和患者在治疗决策上提供了关键参考,有望改变当前在生物制剂停药管理方面的困境,为银屑病的治疗开辟新的思路。
雄激素性脱发(AGA)是男性脱发的主要形式,对患者的生活质量产生深远影响。一项综合性的多中心研究显示,中国男性中AGA的患病率达到21.3%。然而,在中国人群中,饮酒与AGA发作之间潜在联系的研究较少。近日,一项发布在《JAAD》的横断面研究探讨饮酒与男性AGA严重程度之间的关联,为男性AGA患者提供疾病干预依据。医脉通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亮点速览:毛发角化病常见,约40%人群受影响,青春期女性高发。遗传方式未完全明确,与特定基因和染色体变化相关。治疗手段丰富,基础护理配合外用药物,含乳酸等角质溶解剂及视黄醇类。激光治疗可选多种,如 1064nm Nd:YAG 激光等,从日常护理到专业治疗,多层面缓解症状。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Sweet病)是一种以疼痛性红斑、结节伴发热为特征的非感染性炎症,好发于中年女性。病因复杂,与感染、肿瘤、药物或妊娠相关,发病机制或为细菌抗原超敏反应。典型表现为四肢及面部迅速进展的红色斑块,可伴假水疱、溃疡及口腔黏膜损害。实验室检查可见中性粒细胞增多、C反应蛋白升高。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调节剂为一线治疗,病程自限但易复发,部分患者可合并关节、肾脏等系统受累。
特应性皮炎(AD)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皮肤屏障缺陷和免疫失调为特征,但其分子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芳香烃受体(AhR)作为环境感应分子,在皮肤稳态中发挥关键作用,但其下游靶点及调控网络仍不清晰。近日,同济大学医学院银屑病研究所/同济大学附属皮肤病医院史玉玲教授团队联合美国加州大学尔湾分校戴醒教授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Cellular & Molecular Immunology》发表重要研究成果,首次揭示了AhR-Ovol1-Id1调控轴通过协调表皮分化与免疫反应,维持皮肤屏障稳态并抑制AD进展的分子机制,为AD及银屑病治疗提供了新靶点。
白塞病(BD)是严重的、可威胁视力的眼部炎症性疾病之一,其中葡萄膜炎是该疾病的重要特征。目前,生物制剂如英夫利西单抗(IFX)虽已用于治疗白塞病葡萄膜视网膜炎,能降低眼部炎症发作频率、改善部分患者视力。然而,其高昂的价格以及与秋水仙碱等传统疗法相比的成本效益和长期疗效仍不明确。此外,关于IFX与非IFX疗法的对比研究较为稀缺,尤其缺乏10年以上的长期研究。此研究对接受与未接受生物制剂长期治疗的白塞病葡萄膜视网膜炎患者进行了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特征、治疗手段及治疗效果的调查分析,并进行了长达10年的追踪随访,旨在为临床治疗选择提供参考。